4月2日上午,由科学技术处、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37000cm威尼斯共同主办的“学术纵横 名师名家讲坛”活动在千佛山校区1201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复旦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张凡作了题为“近红外第二窗口荧光成像分析”的报告。报告由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37000cm威尼斯院长张春阳主持,37000cm威尼斯部分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
报告伊始,张凡教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近红外第二窗口荧光成像分析”的研究背景。他指出目前荧光成像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样品损伤小和原位实时性的优点,但是一般局限于静态成像,如何实现实时动态成像,对医学具有重大意义。接着,张凡教授指出荧光成像研究范围有限,需要拓展范围。借助共聚焦显微技术可实现实时动态成像,但是目前并不是无创的,开发无创检测意义重大。而后,张凡教授提出活体荧光成像的关键是光对组织的穿透性,有机分子、量子点等均可用来生物成像。近红外探针生物成像具有可做多重标记、可调节波长等优点,因此成为细胞和活体水平上高效获取生化信息的有力工具。该研究应用广泛,在原位瘤、表皮瘤切除成像时分辨率高,且多重分析技术可提高精确度。最后,张凡教授指出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由于生物组织对不同波长光的散射和吸收影响不同,基于多色成像的多重分析只限于定性检测,无法实现定量分析。本次报告会的成功开展,使全场师生受益匪浅,开阔了自己的学术视野,激发了自己的科研热情,对荧光纳米探针和生物成像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张凡,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008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后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8月通过复旦大学人才引进计划加入化学系。张凡教授主要从事于稀土近红外荧光纳米探针和有机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以及生物医学诊断分析。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多篇以通讯作者发表在Nat.Nanotechnol,Nat.Commun(5篇),J.Am.Chem.Soc.(8篇),Angew.Chem.Int.Ed.(16篇),Adv.Mater.(6篇),Nano.Lett.(5篇)等生物化学相关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引用超过17000次。25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18-2020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撰写出版英文专著2部(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社和德国Springer-Nature出版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青年英才科技奖等荣誉。
教学科研单位